当前位置: 子浦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8篇)

| 浏览量:

篇一: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要: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的政府行为,金融科技企业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监管带来挑战,需以银行监管为重点,采取预防性、救援性、补救性措施,加大技术手段应用,提升金融监管的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关键词:金融监管

  科技金融

  大数据

  一、金融监管及其必要性

  (一)金融监管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金融活动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统一,减少金融风险,实现公平有效竞争,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国家通常要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管。

  金融监管是一种政府行为,与金融市场自发调节相对应。一般而言,政府通过特定的监督机构,如中央银行、证监会等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作出限制性规定。同时,监管不同于管制,并非纯粹的行政行为,监管要尊重市场规律。金融监管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按照行业划分则分为银行业监管、证券业监管、保险业监管等。

  (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其内在需求决定了需金融监管的介入。金融业具有特殊性,在经济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与作用,并且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金融的公共性也要求金融监管的参与,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经济秩序。从法律的角度讲,金融机构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金融权力的存在是监管的基本理由。金融机构带有一定的垄断地位,监管是赋予这种垄断的一种对价。在纸币制度下,金融机构建立在公众的信任基础上,监管可以确保公众的信心。

  二、金融监管模式及监管机制

  (一)金融监管模式

  中央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是否应当参与监管尚无定论,按照中央银行是否参与监管,有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模式、中央银行与其他机构分工监模式和以中央银行为主的监管模式。按照监管的客体不同,有分业监管的模式,如机构监管、综合监管模式,包括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其中行为监管与功能监管虽然名称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但都强调监管与效率的关系,旨在提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按照监管的环节不同,则有自律主导模式,如英国模式,以非制度化著称,政府管理模式,如美国模式,以规范化著称,以及中间型模式。按照监管主体的不同,有统一监管、分工监管、双峰监管和牵头监管模式。

  (二)金融监管体制

  监管体制受到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多种形式。一是一元化的监管体制,日本、韩国采用这种体制。二是一级多头的监管体制,如中国。三是两级多头的监管体制,美国采用这种体制,由联邦和州内的监管机构分工负责。四是跨国的监管体制,此种监管体制并非常态,监管的成效取决于区域内国家有效合作。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可以概括为“一元多头”,即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金融监管权力,并设立金融主管机关,相关金融管理机关根据职责分工和授权,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人民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行业的最高级别主管机关,负责监管银行业和信托业,并指导证券业和保险业监管工作。银监会负责监管银行业,证监会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保监会统一监督保险市场和保险业。

  三、传统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金融面临着金融科技信息化、智能化的挑战,对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这种形势,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是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技术和金融这两个大的门类的互通、融合,这二者在传统上是彼此分离的。“互联网+”背景的金融业务实现了金融业内部多个分子业务部门的互联互通。这种行业层面和体系层面的融合,比单纯金融业务领域的融合更加复杂。随着金融市场和产品的融合,监管边界也将改变,金融监管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二是金融科技将导致组织架构变化。传统的金融体系组织架构将发生变化,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将改变,机构监管职责的效果将发生变化,给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带来新的挑战。三是分布式金融广泛应用。传统上,大部分金融服务及其机构都有一个层级架构,金融科技模式下金融产品和服务则是分布式、多级的、去中心化的。这对于金融监管的要求大大增强。四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挑战。人工智能导向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将促进生产要素整合,要求提供更有效、更公平的服务,诸如算法模型自适应调整、信息数据的安全等。

  四、对策及措施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必须发挥银行监管主导作用。银行监管在金融监管中处于主导地位,银行监管要实行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监管。银行业监管应当关切社会需求,保护公平竞争,应对互联网的带来的挑战。银行监管主要有三道防线:即预防性措施、救援性措施、补救性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一般以明文发布的法律制度为依据,是一种制度化的监管。设立审批,加强市场准入监管,从源头上保障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实施最低限额资本金管制,确保在发生系统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加强对大股东资格限制,提供股东入股标准,对不具有资金实力的股东实行严格限制。开展业务范围管理,严格银行业从业范围审核,避免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依照具体情况实行监管宽容,必要时引入即时矫正制度。

  (二)救援性措施

  首先是接管制度。接管是一种强制性干预措施,分为司法型接管与监管型接管,我国采用监管型接管。接管不同于歇业、停业整顿。同时,接管不同于托管、并购,但接管期间可能发生并购。接管与终止、清盘是有区别的,清盘可能是接管无效的结果。其次是最后贷款人制度。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问题银行包括危机银行,动用公共资金进行救援的体制安排。最后贷款人应当坚持三个评价标准,即流动性标准;系统性标准,问题的本质是中央银行何时介入;双危机标准,出现流动性并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银行。系统性标准实际是银行大而不倒,存在缺陷,如道德危险、破坏竞争、市场约束丧失。有一种观点认为,银行要做到重要而不倒,包含大而不倒、少而不倒、多而不到。然而,救援性措施在立法上应带有一定模糊性,救援的银行一定是问题银行,问题银行却不一定是危机银行。实践中,应当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确保监管有的放矢。

  (三)补救性措施

  补救性措施即存款保险制度,是在银行破产时,对受保护的存款账户本金和利息给予全额或部分支付保障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在国家间存在很大差异,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制度构建,趋势是多功能化。

  (四)具体监管手段

  合理的监管手段有利于监管机构准确了解监管信息、实施有效监管、有效控制风险,这也是监管机构审慎监管的要求。监管手段包括非现场监管,通常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现场检查,即进入银行业进入机构检查;监管谈话等。同时,监管机构应当责令金融机构如实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董监高人员变更及其他重大事项信息。

  (五)针对科技金融的监管措施

  面临“互联网+”的挑战,应转变金融监管模式,原有监管以风险监管为重点,以关注合规、机构、资本为核心,现在需过渡到技术监管,即运用技术提高

  监管的有效性。监管机构应跟随金融科技的发展步伐,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引进技术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监管科技系统,实现监管能力的升级。金融监管科技即是一项新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监管合规性要求和数字安全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生物识别技术、数字加密以及云计算等提升监管效能。金融科技监管应重点做好以工作:一是提升监管者技术水平,增进政府监管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二是采取科技监管委托外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行第三方独立、第三方外包等方式,把监管任务委任给金融科技中的监管科技企业,发挥金融监管机构业务特长和监管科技企业技术特长。

  参考文献:

  [1]魏敬淼.金融监管法.金融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2]余丰慧.金融科技[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谭畅,就职于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篇二: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作者:邓舒仁

  作者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杭州310001出版物刊名:浙江金融

  页码:4-8页

  年卷期: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互联网金融;跨界混业;技术密集;监管体系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创新2.0时代下的金融业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催生了新的特点,如形态突变、跨界混业、技术密集等,不仅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以"产品逻辑+机构逻辑+分业监管"为核心的传统金融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总体处于"弱监管"状态,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自律管理体系、监管协同体系和统计与技术体系。

篇三: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挑战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挑战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互联网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希望大家有帮助!

  摘要:以余额宝、理财通、人人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正在席卷和转变着传统的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在同传统金融业态相较量的同时,也在和自身固有的弊端进行抗争,如安全风险、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所面对的挑战,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长尾理论;用户体验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目前状况

  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里,互联网金融积蓄已久的力量开始爆发,以余额宝为首的金融新贵所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席卷着金融行业的各个角落,资金融通、信息中介、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垂直搜索、智能理财、云平台等,互联网企业擎起的改革大旗杀向传统金融寡头的固有领域,深刻也必将持久地转变旧有的金融业态和格局。

  金融业在经历了一年波诡云谲的变革之后,在传统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捉对厮杀中尘埃落地,但互联网金融所掀起的金融互联网化浪潮也未平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都开始在探寻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互联网化将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下一个蓝海。对于互联网金融,就其实质而言是金融与互联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兴业态,是以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为依托开展金融业务的一种产业形态。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后有其深刻的理由。中国经济十余年来的高速增长需要庞大的资金进行流通和支撑,2013年中国GDP达到56.9万亿,相较于2003年的11.7万亿增长了5倍,而广义货币M2从2003年21.92万亿猛增至的110.65万亿,也增长了5倍,经济体量和货币体量在飞速膨胀的同时,离不开金融体系的运转和支撑,从而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称,201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1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68亿人,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可能提供了客观土壤。而由电子商务浪潮带来的企业互联网化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多的企业资源。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业囿于旧有格局、对中小微企业不屑一顾的垄断弊端也给予了互联网金融的切入空间,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正是从对小众群体的聚合服务中开始挑战传统金融企业的霸主地位的。而且,传统经营模式下人员、地域、成本等也在限制传统金融企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延伸和渗透,无界的互联网则为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案。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1、资金融通类

  资金融通是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争相涉足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区域。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载体,创新和发展出丰富的资金融通业态和工具。就目前市场上的资金融通类业务而言,又可以细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以众筹平台为主的项目型资金筹集平台业态,如众筹网、追梦网等;第二种是以P2P金融(即个人对个人小额贷款)为主的金融业态,如人人贷、新新贷、拍拍贷、联合贷等;第三种是通过垂直搜索整合金融信息资源,为资金融通双方提供信息服务的金融业态,如融360、好贷网等;第四种则是大型企业自主向互联网金融的延伸,这种延伸是双向的,既有金融企业向互联网的延伸,如金融企业自行借助网络直销或提供金融服务,像手机银行、基金直销等,也有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的延伸,如阿里的小微金融、京东的供应链金融等,也有金融企业同互联网企业合作拓展延伸的,如支付宝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的余额宝等。

  2、第三方支付类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较早,目前也相对较为完善的金融业态,当前最知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有ebay、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是伴随网络交易发展起来的,由于消费者出于对网络交易安全及信用风险的担忧,便催生出第三方支付这种能够独立为交易双方提供资金交易缓冲平台的组织,通过资金延时给付来确保交易和信用安全。到后来,第三方支付已经逐渐突破原有的业务形态,向着超级结算银行的模式发展,成为各种资金中转、结算的一种新的便捷选择。

  3、虚拟货币类

  虚拟货币,顾名思义,即非真实的货币。从某种程度上,电子货币也是一种虚拟货币,因为其并非传统的实物货币形态。目前,虚拟货币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上充当交易媒介、游离于央行货币体系之外的一种货币。虚拟货币的形式和来源有多种,如企业在其产业生态圈内自主发行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像游戏币、Q币等,也有如比特币这种基于某种算法而形成的货币。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长尾化

  长尾理论是指当销售的渠道足够宽广时,小客户群体(质差产品)也能够媲美大客户群体(质优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就金融业而言,传统金融企业更关注那些体大质优却数量稀少的大型企业,愿意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较少将目光投向那些数量庞大却体量微小、收益率不高的中小型企业,这也使得金融业在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中竞争日趋激烈。而互联网金融则反其道而行之,将眼光瞄向了那些数量庞大的小微群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小微群体整合以提高整体的议价能力。如余额宝就是通过将支付宝散户的资金加以集中,形成庞大的资金规模,借以在银行获取较高的协议存款利率,从而提高散户的资金收益。

  2、为追求用户的低价竞争策略

  互联网时代讲究用户为王,当然这也是企业产品和服务长尾化的必定要求。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就难以形成足够的规模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当然也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争夺用户经常祭出低价竞争策略,基于中国用户的互联网免费习惯,许多企业甚至采取免费策略来吸引和留住用户。这虽然在企业发展初期能够短时期吸引大量用户,但由于低价甚至免费策略的实行带来的成本上的巨大消耗,不断压缩企业原有的利润空间,不少企业都是赔本赚吆喝。同时,互联网的无界性和低门槛使得企业面对更大范围的竞争,难以保持利润壁垒。2013年,国内P2P金融企业倒闭70多家,一时哀鸿遍野。此外,商业模式的不清晰也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很难有比较稳定的利润增长来源。

  3、金融资本影响下的加速代谢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发现互联网品牌的诞生和衰落的速度比传统工业时代更为迅速,一个互联网品牌有可能一夜之间爆红,也有可能一夜之间坍塌。一个互联网企业有可能在站在巅峰的时候因为策略的失误而意外倒下,如PPG衬衫。同样在金融领域,相较于传统的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谢的速度似乎过快。而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生命周期过短的理由是金融资本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迅速打响知名度,才能积聚用户从而获得规模竞争优势,而这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而风投等资本的介入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催化剂,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都依上了金主,不然无法支撑巨大的运营网络和营销费用,如有利网在2013年完成千万美元融资。然而,资本是讲究效益的,当资本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收益时,自然会离去;而另一方面不同资本的竞赛也在左右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格局。和传统金融企业借助自有资本发展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天量金融资本(也有可能是母企业资本支持)的支持下,快速崛起、扩张,然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后企业也有可能倒在资本的脚下。

  三、互联网金融在时代发展中所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安全性挑战及应对措施

  互联网金融同互联网企业在同传统的企业较量中,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以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服务取胜,然而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所必需面对的’挑战,加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安全上的风险隐患,这三个(安全性、便捷性和低价性)就成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着力解决的理由。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监管风险、信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如众筹融资这种金融业态就难以受到现有法律的保护,也有非法集资之嫌。而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安全性风险,则需要由企业、监管部门、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等通力协作,共同化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加强对现有金融创新的保护和监督。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也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安全防范体系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加强风险监测和过程监督,有条件的还应引入实地勘察环节。

  (二)便捷性挑战及应对措施

  便捷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方便,二是快捷,互联网金融由于快捷的速度和基于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切入传统金融企业的领域并划走蛋糕。但随着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意识的提升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如何能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必须克服的理由。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一如既往的秉承用户体验至上的经营理念,从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产品形态进行重新审视,改善原有的业务形态。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提高对客户行为的分析,从而实现客户服务的精准投放。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应加快生态圈内的资源整合,通过丰富内容和产品体系等提高用户的黏性和体验,也能够减少用户的搜寻成本。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仿照普通互联网企业建立起客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低价性挑战及应对措施

  低价甚至免费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法宝,但同时也是压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身上沉重的负担。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摆脱因采取低价策略而可能引发的财务危机,才能够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走的更远。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宝2004年成立,直到2009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诚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更多的关注用户的体验和规模增长,但实现盈利是企业的基本需求,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持续。在这方面,首先要做的是对自身成本支出的合理规划,让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过度烧钱。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应积极利用新型的免费宣传渠道,如BBS、微信等,借助草根营销平台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同时降低营销成本,这方面小米科技就是优秀的典型。而且,互联网金融企业应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确保稳定的增长,如是否面向接入卖家收费。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应加强融资,争取金融资本的支持。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顺时而生的产物,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看待金融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积极迎战发展中的难题,和传统金融企业一道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高飞.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冲击与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2]葛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挑战[J].时代金融.2014(12).

篇四: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I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国际轻脸懵蓥■成维锋/文?摘要金融科技(FinTech)以数据和技术为核

  心驱动力,不断发展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与产品,正在重塑金融行业新业态。在此背

  景下,如何在管理层面做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

  的顶层设计,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和监管规

  则,并充分利用监管科技提升金融业风险防控

  能力,成为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合度将逐步加深,新型业务模式从本质上改变经营模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助力金融业创造新型的业务态势。过程中不断被削弱,未来的技术创新将更多集中在技术交叉和融合区域。尤其是在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服务模式方面,金融科技产品兼具金融属性和科技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科技对于金融业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创新性、多样性的金融服务模式层属性,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规模化与新兴技术多层次、全方位进行融合,对金融科技规范和标准化发展提出了更为紧迫和严峻的监管要求。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监管、P^年来,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

  展,不断产生了移动支付、开放银行、区块链交易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但互联网金融仅仅是技术和金融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成熟,科技和金融业的融出不穷,更迭速度也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快,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新兴技术和金融业务将大规糢进行融合,实际应用过程变得越来越紧密,彼此的技术边界在融合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挑战(一)有效的监管框架尚未形成金融科技是“新金融、新技术”的有效融合,金融科技产品多层次、嵌入化发展,线上服务模式灵活多样,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特性,促使金融服务市场62黑龙江金融

  金融科技|FINANCIALTECHNOLOGY!主体也持续多元化发展。监管部门对具体金融科技类别的监管尚未形成差异化的监管框架,监管机制滞后于金融科技发展速度。(二)

  金融科技边界越来越模糊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中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持,科技公司需要资金来支撑新兴技术发展,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从相对单一的技术外包关系逐渐转变为业务上的深度融合。金融机构的业务、数据与科技公司的技术、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关联交互并深度融合发展,各机构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和责任认定难度加大,金融风险也向外延伸、呈现分散化态势,监管要兼顾金融和科技两个方面。(三)

  监管技术手段还不够丰富和成熟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使金融产品交易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交易频度和速度也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数据规模、业务技术难度、风险多样性持续上升,面对多元化、复杂化的金融交易行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和手段面临挑战,未来需要加大监管技术和方式的创新。(四)

  未建立多层次监管机制面对金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机遇,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机构都想借助金融科技在业务模式、企业转型方面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更大的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的竞争力。由于资产规模、人才资源、技术设施投入不平衡,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对目前还不太完善的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和监管机制也带来了挑战。技公司从FCA颁布的《项目创新》《监管沙盒》等文件制度确立的创新解决方国外金融科技监管模式(一)

  美国监管模式1.案中获益,有利于形成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降低成本,减少监管不确定性带来的公司估值影响,审慎宽松的监管政策。美国的金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2.发挥“监管沙盒”的优势。最早由英国实施的“监管沙盒”,降低和简化了创新企业的准入条件,扩大了金融创新出现的领域范畴,申请企业就其提交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在监管框架内可得到监管部门个性化的建议或指引,通过金融申诉服务(FOS)和金融服务补偿

  融科技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总体上是审慎宽松的,政府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并积极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措施。金融科技所涉及的金融业务,按其功能统一纳入现有金融监管体系中,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是持鼓励发展态度,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在监管体系允许的框架内自由创新发展。2.计划(FSCS)对测试环境中的消费者形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框架。金融危成保护机制。目前,在监管沙盒模式运行成熟

  的前提下,鼓励行业自发建立“虚拟沙盒”

  “伞型沙盒”,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加强自律组织形式的监管。(三)

  新加坡监管模式新加坡金管局通过“沙箱”制度和机后,为了规范金融科技发展,2017年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布了《金融科技监管框架》,针对金融创新提出了六大政策目标,并通过多角度思考金融生态系统、以消费者为中心、最大限度提高透明度等十项原则,这些原则成为所有从业者保持沟通合作的指导性方针。3.一系列相应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对金融科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征信体系。与技进行监管,并通过成立金融科技与创新组织(Fin

  Tech&Innovation

  Group,简称FTIG)负责金融科技领域的专责监管,近几年通过“沙箱”监管方案,为金融科技新成果创建测试环境,通过测试验证后的产品再推向市场。这种方法为金融科技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创新空间,政府也能根据市场的实际反应进行有效监管。(四)日本监管模式日本监管模式更偏重于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支持,根据不同的创新主体实施

  不同的监管策略,灵活性、针对性更强。监管方针政策相配套的还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征信体系,美国通过全面建设金融法律监管体系维护金融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完善发达的信用体系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需求,从而有效地保护金融科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交易的安全性。(二)

  英国监管模式英国的监管模式极具前瞻性的顶

  层架构思路,主要做法是实现了“两个一”,即成立一个组织: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建立一个机制:监管沙盒。1.金融行为监管局的作用。金融科黑龙江金融63I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1.对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创新的政策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加强国际化金支持、信贷抉持力度大,并建立长久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融科技人才引进机制,能够全方位掌握互动合作关系。(三)

  推进交流合作、加快对接国金融科技发展新态势,打造具有较高监2.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主要解决融际标准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的人才队伍。资和担保难问题,采用风险由不同机构金融科技主要是新兴技术和金融业共担的信用保证机制。务的创新融合发展,金融科技产品使得结束语3.发展缓慢的中小型企业、公益性金融和科技的边界逐渐模糊。在金融科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我国或准公益性研发机构的创新,通过拨付技市场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在管理层面做好金资本金和低利率的借款等抉持政策支持监管部门应推进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融科技监管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金融科技创新。进的监管模式和经验,在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监管框架和监管规则,探索监管沙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对接国际先进盒等新兴技术监管手段,科学、规范、对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的启示水平,积极支持、适应国内金融科技创合理引导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利用(一)由专责监管机构履行金融新

  发展,同时规范国外金融科技产品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金融业风险防控能力科技监管职责国内的良性竞争和发展。和监管水平。为切实规范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目

  (四)

  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监管前由央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委员会牵头制作用参考文献定金融科技监管规则,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外的金融监管实践证明,在成熟[1]胡文丰.金融科技监管的政策考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在金融科的市场环境下,自律组织是金融监管体量——以英国和新加坡两国金融科技监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的稳健运管政策的实施为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快的形势下,应借鉴国外金融科技监管行,一般由国家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25-33.模式,由专责监管机构履行金融科技监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的多层次管理体系[2]张旗.加强中国监管科管职责,如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EC)、为保障。行业自律监管是国家监管的重发展的路径与具体建议[J]

  .国际融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新加坡要补充,同时减少了行政成本,可有效资,2019,(11):39-41.金融管理局(MAC)等,处理好监管与提高监管效率,防止政府监管过度。行[3]李媛.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使用者的关系,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业协会在准入资质审核、行业标准制定、势与监管取向m.中国经贸导刊(中),的创新使用。发展策略规划、自律监管等方面也能发2019,(10):63-65.(二)

  充分利用监管科技(RegTech)挥充分的自律监管作用,市场化的自律[4】刘倩.金融科技数据风险监管的手段监管将会引导金融科技行业规范发展。国际经验及借鉴U]?新金融,2019,(10):53-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五)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58.兴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下,传统监管措施与传统金融业监管相比,金融科技[5]张健.美国金融科技监管

  对金融科技产品中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的出现对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

  的监测、识别、控制、处置手段,应该充高的标准和要求。应该从政策层面、培究,2019,(9):49-53_分将监管科技手段运用到事前、事中、事养机制、用人导向方面入手,全方位定后全过程,提升监管过程中的技术能力和义金融科技监管人才,优化金融科技监介入能力,平衡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安全。

  管人才认定和培养机制,有机结合专业同时,加强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科高校、研究院和金融科技企业,逐步培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嘴山市中心支行

  技公司等多方的合作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养具备金融、信息技术、法律等多方面责任编辑:魯暎雯64黑龙江金融

  技、趋

篇五: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当前金融科技监管现状及挑战

  区块链

  加密货币

  金融监管

  近年来,数字货币、区块链、移动支付以及网络金融服务迅速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亮眼新星,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与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相比,目前国内外对金融科技的金融监管程度较传统金融业要低,总体以支持金融科技新业态发展为主,对金融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单个行为监管的特点,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过于宽松的软监管或将打破金融服务业竞争中性管理环境,国际层面的跨境金融服务管辖权问题也日益突出,极易引发金融科技跨行业、跨境套利,影响金融稳定。

  一、金融科技监管现状

  (一)国际领域监管现状

  由于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金融科技创新,因此多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均有涉猎,但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科技以及同一类型的金融科技新业态的监管尺度不尽相同。以跨境外汇交易服务相关金融科技为例,不同国家对该业务的监管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以发达经济体实施严厉管理、其他经济体宽松管理为主。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一般对外汇保证金交易实行牌照准入,并设定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且美国实施重罚和“长臂”管辖。另一些国家如塞浦路斯、塞舌尔等,对外汇牌照和支付牌照的监管则较为宽松。而我国则要求通过外汇指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外汇交易业务。近年来,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网络炒汇业务的多为境外公司,在对公众解释时常会以塞浦路斯等国的外汇交易牌照作为其合法业务资质的证明。这些持外国外汇交易牌照的跨境网络炒汇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境内提供合法外汇交易的法规依据支持,因此相关业务实际属于“无照驾驶”。同样,持其他国家外汇交易牌照的公司很难在发达国家提供外汇交易服务,否则将面临发达国家的严厉处罚。

  (二)中国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主要分散在支付、投资、加密货币和外汇按金交易等业务的管理上,各领域的监管也以单个行为监管为主,缺少系统性管理框架。在支付领域,金融科技需要申请许可牌照方能涉足支付业务。在投资领域,为控制由金融科技如余额宝等产品的货币市场基金集中大规模赎回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冲击,降低货币市场基金挤兑的潜在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于20XX6月对所有货币市场基金的即期赎回设定了1万元人民币(合1560美元)的上限,并禁止相关科技企业利用自有资金为即时赎回提供融资,同时要求相关科技企业通过新成立的国有清算机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清算款项,并从20XX1月开始科技企业须将100%的客户余额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以对备付金进行隔离。在加密货币领域,20XX9月4日,中国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全面叫停代币融资。在外汇按金交易方面,凡未经批准的机构擅自开展外汇按金交易的,均属于违法行为;客户(单位和个人)委托未经批准的机构进行外汇按金交易(无论以外币或人民币作保证金)的,也属违法行为。

  二、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一)跨国、跨行业监管套利较为突出

  从行业看,目前各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总体处于起步和问题导向临时处理阶段,包括中国在内,尚未有国家或国际组织对金融科技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监管规则或类似巴塞尔协议的多边管理规则,金融科技较传统银行的发展环境要更加宽松,部分领域甚至存在监管空白。从运行模式看,以跨境金融服务为例,金融科技摆脱了传统的商业存在模式,金融科技公司可未在他国设立商业存在情况下通过互联网提供跨境支付以及其他金融活动,因此服務对象东道国无法对其在境内开展的金融活动进行监管。从各国监管差异看,不同国家对外汇交易平台、比特币等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态度和尺度不一,会造成服务对象所在国无法通过双边或多边协作方式取缔在其境内非法开展跨境

  金融服务的境外交易平台。

  (二)跨国服务监管责任的管辖权问题突出

  对于金融科技相关的跨境金融业务,服务主体在A国注册和经营、服务对象分布在B国等其他国家的情况普遍,导致服务对象所在国对相关金融业务的监管立场通常需与国际多边合作协议挂钩,涉及更为复杂的国际合作层面问题,我国也面临同样问题。与美国长臂监管不同,我国尚无长臂监管相关法规条款。因此跨境金融服务发生后,我国对该笔交易是否具有管辖权、如何落实对境外机构的管理尚无定论,国际层面的违规责任追索因涉及两国监管框架会变得十分复杂。这也是央行、外汇局在处置尚未涉及诈骗、洗钱的跨境非法网络炒汇、代币融资发行时多为清理、关闭平台为主,较难实施更有效、严厉处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金融科技混业经营对分业监管框架提出挑战

  我国金融业实施分业监管,各部门的多数管理法规都有很明确的监管对象。但金融科技的主体实际为科技企业,其提供的金融活动可能跨越多个行业,且存在不同性质金融活动的交融、嵌套。如支付宝,其本身是支付机构,向消费者提供支付服务,但同时其又提供了诸如余额宝、花呗、借呗等服务,同时也向第三方服务机构开放嵌套保险、外币兑换等服务,形成一条金融服务链。金融科技的多维金融服务对现行分业监管提出挑战,单一的监管机构仅能获取金融服务链条上某一截段的信息片段,无法获取相关业务的全部监管信息。相关监管短板将直接导致对金融科技业务的监管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薄弱,可能会在监管层面造成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营商环境的非中性,致使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以及市场拓展上面临瓶颈,甚至可能发生业务流失。如当前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迅猛,导致很多个人存款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中,致使银行零售储蓄存款下滑。

  (四)隐私数据提取难和数据缺失容易架空金融监管

  通常金融科技涉及大量的个人用户隐私数据,一方面数据是属于用户还是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即使在国际领域也未有定论,因此用户数

  据的归属权和处置权没有明确,监管部门在提取用户数据时面临向谁提取、如何提取的问题。另一方面,用户隐私数据涉及个人数据,各监管部门也面临是否对相关数据具有管辖权和提取权的法律问题,数据的过度提取可能侵害消费者隐私。除面临现有数据如何提取外,监管部门还面临监管范围内无数据可提取的情况。以外汇领域为例,国际收支数据的提取基本是建立在银行清算基础上,但私人加密货币结算可以绕过银行系统直接实现资金转移。如利用加密货币交易套取外汇,境内居民可通过在境内平台购买比特币,并通过境外平台卖出比特币,即可突破个人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限制,套取外汇的同时未在境内银行体系内留下任何外汇数据。另一个例子是跨境非法网络炒汇,即使是非诈骗性质的跨境非法网络炒汇,通过涉及境内人民币账户、境外外币账户,境内消费者可直接通过网络炒汇平台购买外币、卖出外币,但相关购买和出售行为在境内银行体系内仅反应为人民币借方、贷方资金进出流水,而无法采集境外外币交易流水数据。

  三、对策建议

  (一)协调搭建一体化监管框架

  深化金融管理改革,协调多部门探索搭建集机构、功能和行为监管为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解决金融科技混业经营趋势中可能涉及的跨业监管问题。

  (二)维持金融业竞争中性环境

  一方面,谨慎对待金融科技涉足批发业,避免在监管滞后时期允许金融科技冒进批发业,降低因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过度、替代银行业过度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需加快推进银行业转型升级,提高银行业务的数字化水平。

  (三)提升金融监管信息化水平

  在继续开展主权加密货币研究的同时,以境内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为抓手,加强对加密货币境内交易的监管,并通过代码标记等形式追踪加密货币跨境传输、交易情况,加强对加密货币跨境交易的反洗钱和外汇监管力度。

  (四)加强国际协作减少跨国监管套利

  协调双边或多边金融科技监管要求,提高金融科技监管口径的一致性,降低金融科技跨国监管套利。组建国际层面的金融科技管理组织,制定金融科技的国际基本监管标准和监管规则,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如由金融稳定委员会密切监测金融科技风险,并视需要制定多边应对措施。

篇六: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风险防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金融业务模式、改善金融服务体系的混合型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好处是显而易见,它可以提高用户体验,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帮助小微企业融资。但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监管机构也需要跟上这一趋势。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包括宏观监管、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等方面。

  宏观监管主要是由国家层面的金融监管机构来负责,它的目的是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并预防金融风险。机构监管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准入条件、业务范围等进行监管。

  业务监管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透明度、公平性等进行监管。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等。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保证创新的同时防范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并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已经加强了风险管理体系,并增加了风险准备金的储备比例,以应对可能的风险事件。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风险防范,例如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注册、准入条件、业务范围、信息披露等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三、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虽然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高风险投资和高杠杆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难题。

  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是光明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程度的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将会越来越成熟,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结语

  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金融服务。虽然它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但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监管和风险防范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将会更加完善,并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金融服务。

篇七: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面临五大挑战

  上海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在与资金融通、支付相关的领域,非法集资等法律风险、恶意骗款等欺诈风险、集中违约等信用风险不容忽视。不过商易贷也提醒各位投资者,去年末以来,上海已出现个别P2P网贷平台提现困难或实际控制人卷款潜逃等风险事件。

  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五大类风险——

  1、金融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金流动多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约束。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难以或不去审查资金流向,可能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互联网模式使金融风险更易于传播、扩散,处理不当极易影响地区、行业金融安全稳定。

  2、法律合规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不少经营活动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套现、虚假宣传或洗钱犯罪等违法违规情形。

  3、资金安全风险P2P行业卷款潜逃、提现困难的事件时有发生。今年以来,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集中赎回情形下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等,已引发广泛讨论。

  4、信用体系风险在我国目前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尚不能接入征信系统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领域授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管控,同时也将增加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审查难度。

  5、信息安全风险由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加之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技术实力有限、信息安全保护不力,互联网金融企业网站被黑、正常经营难以持续,以及企业数据与客户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已时有发生。

篇八: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第一篇: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2015年以来,国内外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股市巨幅波动、汇市动荡、银行坏账激增、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幅度上升,由此暴露出当前的金融监管构架以及不适应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内金融业态变化的新形势,难以实现风险监管全覆盖,严重影响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市场化、创新化、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众多挑战。

  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对部门分割的监管体制提出挑战。当前,随着我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更加开放,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互联网金融兴起,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动和传导效应不断增强,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播效应显著加大,这对现行各管一方的部门分割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

  金融混业化经营趋势不断加强,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随着金融创新产品逐步丰富,影子银行迅速崛起,理财、基金、投资,进入资产管理时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趋势不断增强,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介入多种业务领域;股市、债市、汇市、期货等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在显著增强,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日益显露出监管空白、滞后和失灵的问题,已不适应现代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需要。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机构为主的监管方式提出挑战。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处理等科技进步所推动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出现越来越多跨行业、跨区域、跨市场的快速扩张,跨市场金融产品以传统或互联网金融形式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互联网金融和影子银行等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业各个子行业的风险传导和交叉,现行以机构为对象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协调能力已经跟不上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

  金融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对传统的监管手段、监管能力提出挑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金融市场之间和不同金融业态之间的关联性更加紧密,呈现更加复杂的网络特征和联动关系。金融业务的交叉运行、金融信息在不同市场间的快速传递,使得金融交易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大大提高,受制于监管机构分设等因素,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建设滞后,导致金融监管缺乏对全面数据的支持和对大数据监管手段的运用。

  金融国际化的强化,对监管协调与合作提出挑战。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人民币加入SDR,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中国金融市场的外溢效应,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加强。特别是自贸区账户促进跨境资金池管理和资金进场的自由度加大,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加大,在岸和离岸人民币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巨幅波动,不仅对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而且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因此要求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当前分业监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监管真空、监管重叠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突出。当前,影子银行、伞形信托、各类地方性资产交易平台、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跨越了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个领域,并不断突破监管边界,属于三不管地带,造成监管空白、监管漏洞很大。另一方面,有些交叉性影子银行产品同时归属于多个监管当局,造成重复监管问题。此外,不同业务的监管标准不

  一、强度不同也会促使市场主体采取套利行为。

  监管割据,难以协调。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首先各监管机构

  目标各异,部门法律法规分散,信息沟通协调不畅,缺乏达成一致行动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不利于建立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统一;其次,分业监管导致“地盘意识”,银、证、保监管部门各管一摊,不希望别人插手自己的监管对象,也不希望自己的监管对象介入其他领域发展,导致很多有利于提升金融体系效率的创新难以推进。第三,三会以各自行业的改革发展为己任,倾向于做大行业(机构和市场)规模,做高市场(价格)指数,直接推升社会融资规模和资产价格泡沫,实际充当了行业的保护者。因此跨界的监管协调成为难题。

  宏观审慎监管缺位。首先,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赖于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当前货币政策与审慎监管分离,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金融监管缺乏政策协同性。各金融监管部门存在越界实施宏观调控的冲动,与中央银行缺乏沟通,容易形成政策叠加或政策背离,影响金融调控效果,导致金融部门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评估、协调与有效应对。中央银行虽然负责金融稳定,却缺乏相应的监管信息、监管手段和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呈现典型的“顺周期”监管,未能有效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的性,无法有效平准金融市场波动。

  其次,基于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激励兼容原则,当前监管与救助职能分离将导致金融监管和救助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和软预算约束。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承担金融机构最后救助的无限风险,却没有相应的监管权力,从而挫伤央行的系统性风险应对和危机救助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央行无限救助又会鼓励监管部门放宽监管标准,催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造成金融体系更严重的道德风险。

  金融消费者保护缺位。由于三会既承担了“发展”金融事业的责任,又承担了微观审慎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责任,本身就存在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存在“监管者俘获”现象,难以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而对金融机构“严加看管”。此外,金融监管者集规则制定与执行于一身,重发展轻处置,对破坏市场规则的犯罪行为调查和处罚不力。

  金融信息不畅。信息和数据是进行宏观审慎评估和制定宏观审慎

  政策的基础,统一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大数据平台是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有效实施的基础。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统计系统割裂分散,不能基于统一共享的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统计系统获得充分的监管数据,严重影响监管信息的可得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各类机构业务日趋融合背景下导致监管反应迟钝,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危机预警能力难以提高,很难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央地分层监管缺乏有效分工。近年来,随着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中央监管的范畴,于是由各地“金融办”逐步承担了一些监管责任。由于缺乏相关的法规体系,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又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权利与责任界定,造成中央监管与地方监管职责不清。同时,一些地方金融办把“发展地方金融”作为重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冲突,对于很多金融乱象问题不敢管、不愿管,由此造成很多监管空白。

  由于混业经营、金融创新、跨境联动等都已超越了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成当务之急,需要构建适应于金融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手段与措施与市场、机构发展保持同步。

  完善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重大部署,改革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分业管理体制,构建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核心,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相协调、统一的以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为重点的新型金融监管体制,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统一的体制机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旨在减缓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的风险传播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为此需要在分析判断宏观形势基础上灵活进行逆周期调控,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宏观审

  慎政策制定部门在能够全面掌握统计数据和监管信息的情况下,负责宏观审慎政策、管理规则的制定,并赋予相应的审慎监管工具,对重要金融市场、资本流动(包括外债)制定宏观审慎管理规则,直接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疏通宏观货币调控传导渠道,防止出现缺乏沟通、政策叠加或政策背离的情况,进而影响调控的效果,提高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有效性,维护经济金融整体稳定。

  建立外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一是加强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建立统一全口径的跨境资本流动实时的信息采集、统计监测分析、评估系统和预警体系,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前瞻性,提高资本跨境流动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的信息与监测。二是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外债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经常项目购付汇真实性审查、收紧资本项目用汇管理,并加大对违法违规的执法力度;推出针对远期售汇的风险准备金、对境外人民币境内存放征收准备金等措施,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三是加强跨业、跨境的监管合作。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的协作,通过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明确各部门监测职责、目标、手段,形成监管合力。

  整合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强化在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协调。其次,建立权责对称的微观审慎监管与危机救助机制,使机构监管职能与最后贷款人(金融稳定)职能协调一致,日常监管和危机救助的统一,建立监管与救助统一、长期目标与短期利益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第三,平衡金融稳定与金融创新发展诉求,提高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风险处置职能与工具,建立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和各金融市场监管职能联动配合的危机中段监测和控制机制,建立及时有效的危机应对和处置制度。第四,推进跨业、跨境的监管协调与合作,提高危机应对的有效性,提高监管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加强行为监管,完善监管功能。当前,参与金融交易的消费者快速增加,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在这个金融业深化发展、金

  融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关键期,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借鉴国际上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的发展趋势,成立独立行为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领域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严厉打击金融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金融秩序,以提振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综合监管、加强功能监管,改革监管方式。功能监管是从功能层面来划分金融活动类型,按照某项金融产品和业务的法律关系实质来实施监管,从实质大于形式的金融功能角度来设计金融监管体制,当前国际上的金融监管理念是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借鉴国际经验,一是统一相同功能金融产品和相同业务属性金融服务的行为规则和监管标准,减少监管套利,避免监管真空。二是完善综合性监管,形成宽职能的监管队伍,在更多领域采取综合性监管,如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集团整体监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第二篇: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2003年开始的此轮金融宏观调控,体现了调控时间的前瞻性,调控对象的区别性、调控手段的规范性、调控力度的适度性和调控结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效率,降低宏观调控成本,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总体分析,我省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不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继续正确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影响到下一阶段我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出现经济下滑局面。

  (一)工业品需求增速回落,上游产业增长受到抑制全国煤炭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煤炭价格仍然高位运行,但增幅已经明显趋缓。与2005年GDP预期增速8%相比,今年国内煤炭需求增长将首次低于GDP增速。据统计,截止2004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产量、出口量、省际间净调出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50%和70%,煤炭作为全国主要能源品种以及我省主要产业,煤炭业的发展关系全局。据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月份我省煤炭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迹象,在监测的22项煤炭规格品中,6项价格有所下调,价格下调的规格品占监测样本总量的27.27。同时,由于存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焦炭价格呈惯性攀升走势。但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市场成本高限的约束,煤、焦价格已经走到了历史高位,面临下降的威胁。电力方面,由于新增装机容量较多,南方各省雨水充沛,水电增长较快,全国电力消费增长趋缓,今年电煤订货数量大于实际需求,随着电煤合同兑现率的提高,电煤供需紧张局面将趋缓。从我省看,1-5月份,拉闸限电37804次,同比减少51%,消除夏季用电高峰等季节因素,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

  从国际市场看,今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减势明显,国际煤炭贸易量迅猛增加。专家预测2005年国际煤炭交易资源约7.9亿吨,需求在7~8亿吨左右,主要产煤国家纷纷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同时受石油供应能力与价格大幅度变动影响,国际煤炭交易价格呈冲高后回落趋势。1-5月,我省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增幅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以矿产品、焦炭、金属镁等原材料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有所回落,对我省出口造成影响。

  (二)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企业贷款积极性受到影响

  1-5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1月份的35.5%下降至1-5月份的18.8%,与全国水平及2004年水平相比呈陡峭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1-2月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同比增长20.6,较去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1-5月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46.7亿元,同比增长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从所有制来看,外商港澳台企业工业增加值不断提升,1-5月份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而我省倚重行业的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1-4月,地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05.1亿元,同比增长37.9,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和税金151.8亿元,同比增长36,较去年同期下降45.6个百分点。

  当前地方工业企业利润和税金增幅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大;二是上游原材料产品推动价格上涨趋势显著,利润向上游集中特征明显;三是受市场影响,如煤炭企业受产品市场供求趋缓影响,重点企业经济效益增速有所放缓,钢铁企业受市场影响,经济效益出现波动,长钢、宏阳钢铁实现利润明显下降,新大钢铁大幅增亏。从全国来看,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9个百分点,同时,贷增长速度持续走低。我省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5月份贷款同比增速8.06%,低于同期我省GDP12.6%的增速,其中工业贷款同比少增16.6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少增48.9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

  1-5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26.1亿元,增速32,比去年同期下降7.5个百分点,比1季度下降8.3个百分点,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一季度下降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8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略微增长的特点,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为26.4%,比1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形成反差。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关注它的持续下降,因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是投资推动型的,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固定资产增幅一般维持在35%—40%的区间比较合理,目前存在固定资产增幅下滑,可能会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迹象,防止影响宏观调控

  第三篇: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模版)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新课标对于中小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突出重视以及要求,对于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方面,都有更进一步的宿求。而作为始终贯穿于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是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是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

  教育的目的和归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的德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德育工作大而化一,脱离实际,缺乏时效性等问题都摆在我面前,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和挑战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的健康有效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的道德水平。

  一、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环节的德育,其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这都是与当前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标准所不符的。

  (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较弱

  道德认知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所以即使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德育追求又存在很大区别,学校德育的目标却没有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没有区分不同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的目标,教师对学生道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虚且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的德育目标和没有层次的德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当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德育目标主体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缺乏协作

  不可否认,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教育部门响应积极并贯彻落实,学校同样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一些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而家教也只是看着是文化课的补习,忽视德育教育的成分。凭心而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步进行。现实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所谓的德育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很少有学校给家长提供书面德育资料加以具体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引导,建立家校联系簿用于交流沟通,通过家访加深对家庭德育的了解,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咨询会以探讨德育问题等。

  (三)德育目标不重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德育的基础和深层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一概不知道的窘态。“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中小学德育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生活的,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在道德教

  育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而德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理性的。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体现自律道德教育精神。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滞后性

  从道德的组成因素看,道德主要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上只是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的灌输,而往往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德育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生硬灌输式的”口头德育说教“;大而化一固定式成人化的教育。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现象,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些使得我们的德育倍受冷遇,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的矛盾现象。

  (一)“知”与“不知”

  传统的德育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德育知识的灌输,就其过程而言,莫过于口头上渲染美化的空洞说教,成人化、抽象化、划一式、灌输式、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空且虚。抽象化:即德育只存在于书本神话般和教师虚拟化的讲述中。划一性: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层次性。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注意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和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引导。强制性:即无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一味想当然地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课程中一味凭主观意志施以德育教学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判断和选择,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迫地接受教师传教士般的布道,缺乏切实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那么无论是出于多么美好的愿

  望,也无论传授的是多么高尚的思想观念,都将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信”与“不信”

  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注重道德引导的一致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审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中小学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矛盾性。如某一天,某学生忘记做值日,第二天,班主任给他的处分十有八九是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值日以让他长记性。而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到了”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道德教育,但是此时,学生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像值日这样的劳动成了一种惩罚手段,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思想中一定会出现道德信任的疑滤,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小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再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尤其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影响颇大。

  (三)“言”与“行”

  众所周知教育以德为首,而在现行教育中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差异性,教育的地域差异、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教育思想实施的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施也是力不从心。教育中经常出现”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情理都不通“等现象,学校德育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外,学校德育存在家校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我们反对那些书本上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僵化的道德教条,但又不能排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改造的直接道德经验和知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现象,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道德评价进一步流失,的道德评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出现混乱。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言行不

  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的突出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学校德育也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而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内化。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学生的需要与他的生活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德育,教育的百年大计是年年提,年年搞,但收效甚微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篇:当前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及

  对策建议思考

  群众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中的基础性内容,是巩固和扩大党在基层群众中影响力的科学策略。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和社會主要矛盾转变的特殊情况下,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是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中的重点所在。面对群众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新形势,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渠道来寻求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文章在解读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就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进行实践性的探索,以丰富高质量群众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方法。

  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当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丰富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高质量的群众工作来凝聚群众、依靠群众、发展群众,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是摆在诸多党员干部面前的现实性的问题。正是鉴于此,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列为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重要内容,这既明确了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开展群众工作的紧迫性。在

  群众工作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高质量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立足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根据问题来寻求有效的群众工作路径,做实做精群众工作。

  一、当前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群众工作认知不深刻、不统一

  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围绕群众生活生产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性、发展性工作。虽然目前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融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生产中的难题,并调动有效资源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但在群众工作的实际开展方面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首先,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深刻、精准的认识,并且往往是抛开群众需求谈群众工作,这就使得群众工作的开展背离了群众需要。同时,部分党员干部具有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其为了提高自己的群众工作政绩,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使群众工作的意识虚化、感情淡化、立场弱化。

  其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认知不统一。党员干部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分析群众工作使得群众工作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个人性,并且不同党员干部的认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使得开展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主体在认知上过于分散甚至对立,影响了群众工作开展的思想凝聚力和统一力。

  (二)群众工作开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是确保群众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适应常态化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虽然各级党组织能够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群众工作制度,组建群众工作组织,但在实际的制度落实和组织运行方面仍然明显滞后于群众工作的开展。

  首先,群众工作开展制度不完善。目前,关于基层群众工作的开展主题、开展内容、开展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内容尚不完整,多数内容散见于党的基层工作制度中,这种分散的制度内容限制了群众工作内容的清晰化、方式的科学化和效果的持续化。

  其次,群众工作组织机构设置滞后于现实发展。群众工作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往往以问题为参照点,虽然这种以某一特殊问题为主题成立的群众工作小组能够促使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但这种模式却显得比较被动,难以满足动态化发展的群众工作开展的需要。并且,组织机构内部分工的不明确使得群众工作开展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

  (三)群众参与度不高

  群众工作是围绕群众开展的各项工作的集合,了解群众需求、满足群众需求是群众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实际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忽略了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力量和价值,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进而限制了群众工作质量的提高。

  首先,群众对群众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当前的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这就使得其参与群众工作的态度和兴趣不够好,甚至会对群众工作产生抵触排斥心理。同时,群众工作开展效率的偏低使得群众对工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淡化了群众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群众参与方式单一。目前开展的群众工作中,群众只是在讨论、交流等环节参与,对工作中的关键性决策环节缺乏足够的参与权,这就使得群众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工作的参与中。并且,群众参与工作的评价不及时使群众产生了工作无关紧要或者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思想,进而造成部分群众不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工作开展中。

  二、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策略

  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既是强化党在群众工作中影响力的有效策略,也是联系和发展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虽然当前影响群众工作开展的问题因素比较多,但这些问题也是完善群众工作开展、强化群众工作影响力的契机。针对上述指出的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加以优化解决。

  (一)深化群众工作认知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只有充分认识到群众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必要性和有效性,才能够有动力、有信心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因此,在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之前,党员干部要先解决思想上的群众工作认识问题。

  首先,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党员干部要将开展高质量的群众工作作为自己日常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将服务群众、发展群众作为群众工作中的重点。同时,党员干部要明确掌握群众在基层发展中的主导性,将动员群众、凝聚群众作为开展基层工作的重要策略。

  其次,深化群众工作的共同认知。复杂的群众工作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开展不能完全依靠党员干部个体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稳定的组织。而对于以组织形式开展党建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日常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深度的交流学习,从思想上就群众工作的开展内容、方式、目标等形成共同的认知,以此来壮大群众工作开展的力量。

  (二)健全群众工作开展体制机制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保证群众工作有效、稳定、持续开展的条件。在当前积极探索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党组织要以通过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来强化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力量,为群众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制度是规范群众工作开展的要素,也是提高群众工作科学性、规范性的利器。群众工作主体尤其是基层群众工作主体要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现实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借助规范、完整的制度对问题的防范策略进行明确,以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體系。

  其次,细化群众工作组织职能分工。组织化运营是适应复杂形势下群众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然而,对于群众工作组织来说,只有保证群众工作组织职能分工的明确性,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落实。因此,群众工作组织要根据群众工作开展的内容和方式,将工作职能明确分配给相应的主体,以此来确保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群众参与度

  在群众工作开展中,工作主体要将重点放在联系群众、调动群众方面,并通过顺畅的群众工作开展路径来提高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效

  果。

  首先,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基层群众工作主体要通过组建群众工作部,开通民情网站和市民热线,建立定期联系走访群众制度等方式来提高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方式,使群众能更轻松、更容易地参与到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

  其次,强化群众参与作用。群众的力量虽然分散,但通过群众工作组织的凝聚团结,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群众工作开展中,工作主体要安排和鼓励群众参与到工作的核心环节,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群众参与工作的成效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其能够充分感到参与群众工作的价值性和意义性,巩固和其参与群众工作的动力。

  三、结语

  开展高质量群众工作作为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重点关注的话题,其不仅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关系到基层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针对当前群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通过深化群众工作认知、健全群众工作开展体制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等策略来提高群众工作开展的质量,使群众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交错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出色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造新的胜利与辉煌,很不容易。

  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第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旗帜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总结新鲜经验,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二,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存亡。只有经常关注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才能“得民心”、“安天下”。

  第三,人民当家作主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最大政治优势。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能够使党知“民情”、解“民意”、集“民智”、得“民心”。

  第四。,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反腐倡廉是对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要求。腐败可以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所以,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五大建设之一。

推荐访问: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 金融监管 面临

热门文章

2022年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开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主要是对相关事项和任务进行明确,对深化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推进。刚才,市财政局解读了相关文件,详细阐述了文件的制定背景

2022年度在专项民主监督专题协商会上发言

*部长、*市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面请允许我代表致公党市委报告一下2021年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情况。2021年,致公党市委根据中共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相关文件规定的各项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更可

2022年流调溯源培训专班开班仪式主持词

大家上午好!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经县委政府同意,我们举办本次流调溯源专班培训班,目的就是通过培训和考核,充实流调人员的业务知识,提升流调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流调队伍的协调联动、快速反应能力,进一

2022年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次会议上讲话(精选文档)

这次会议是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产生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立规矩,审议通过了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职规范,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进一步在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轨道上运行;二是搞任免,依照法定程序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谱写人大工作新篇章——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汇报(2022年)

回眸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与市委同向、与人民同心、与代表同行、与时代同步的理念,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满意答卷

市委书记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讲话(全文)

各位委员、同志们:政协*市委员会十四届五次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凝心聚力、共商大计的盛会,是鼓舞斗志、团结奋进的大会。我代表中共*市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

2023年国家公祭日主题演讲稿13篇

2023年国家公祭日主题演讲稿13篇党课讲稿:牢记“三个务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不忘初心、牢

2022年关于县“三春”生产开展情况报告(2022年)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三农”工作,确保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为顺利完成全年农业农村重点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现将我县2022年“三春”生产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

在全县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讲话【精选推荐】

同志们:在我县奋力冲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县第三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这对于激发全县广大干部职工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扎实工作,创先争优,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更

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县经验材料(完整)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要求,按照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县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学习宣传”的三轮驱动措施,有力推动了全县创建工作的顺利

在全省农村户厕问题整改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视频会上讲话(完整文档)

一、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效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革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舆论密切关注。近年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农村厕所

2022年天天金句(4月13日)(完整)

1 在攻坚克难中逐梦笃行,在开拓进取中勇毅奋斗。2 勇当改革发展助推器、下足履职为民真功夫、强化民主监督钉钉子、打好协商议政组合拳。3 忠诚使命的坚定信仰、求是挺进的奋斗姿态、植根人民的崇高情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