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浦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台北人的故事是真的吗(2篇)

| 浏览量:

篇一:台北人的故事是真的吗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课

  绪论

  一、概念: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分期:

  1、十七年时期(1949年——1966年)

  2、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荒芜空白

  ?3、新时期(1979——现在)兴盛繁荣期

  二、当代文学的特点

  ?1、非经典性

  表现:未出现大家和巨著。

  ?2、现实性

  (1)正面:①亲切感和真实性,以王润滋《鲁班的子孙》反映文明进步和道德论丧的悖反为例。②对欣赏能力和审美心理提出挑战。A.新,无法借助知识。B.文与人观念的冲击;史铁生《我与此地坛》中“宿命”、“上帝”等观念,王蒙《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对小说观念的更新。

  ?(2)反面:①文学的政治化带来阅读的厌倦,如《保卫延安》、《三里湾》等;

  ?②政治干预造成评判的两难,(邓小平评白桦的《苦恋》,刘宾雁90年代后从文学史中的失踪。)

  三、当代文学形成、产生和发展

  ?四、当代文学成就

  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

  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

  ?第三、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

  第四、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

  第二课

  80后作家群

  韩寒

  《三重门》

  郭敬明

  作家作品

  第三课流行歌曲与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概念:##?网络文学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发表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的手段来表现主题,在网上创作发表,供网民阅读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文学原创作品为主。

  ?网络文学的分类:(1.按照网络生活方式分类

  2.按照作品分类

  3.从载体的角度分类)?网络文学的发展史:

  ?著名网络作家及作品: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

  #?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今何在《悟空传》

  #流行歌曲

  ?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皇后大道东》

  #、《恋曲1990》、《童年》、《海上花》

  ?中国摇滚教父崔健:《一无所有》#第四课港澳作家作品

  金庸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梁羽生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

  张小娴

  第五、六课

  台湾当代文学

  ?台湾现代文学

  ?台湾当代文学

  ?台湾光复后的文学

  ?1.50年代——战斗文学和“反共八股”

  ?2.60-70年代——现代主义和乡土文学的崛起与论战

  ?3.90年代——文化中国与“台独文学”的公开和暗中较量

  古龙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琼瑶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品风格与主要作品名

  ?白先勇小说创作特色##(白先勇小说的创作1.吸收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作品具有历史感;

  2.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以形写神的手法,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采取意识流的手法等;

  3.在结构上纵横交织,既有传统的纵剖,又有西方的横端截取;语言上典雅精美、洗练明快。

  作品特点:古典与现代小说技巧的结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以形写神的手法,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采取意识流的手法等;在结构上纵横交织,既有传统的纵剖,又有西方的横端截取;语言上典雅精美、洗练明快。)白先勇小说创作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参透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潮。他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有人形容白先勇为“背负五千年回忆的重担”,作品具历史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以形写神的手法,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采取意识流的手法等;在结构上纵横交织,既有传统的纵剖,又有西方的横端截取;语言上典雅精美、洗练明快。

  《玉卿嫂》、《台北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第七课

  80年代小说池莉、王朔

  ?池莉: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新写实小说:概念##新写实小说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品有池莉的新写实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作品特色、分析

  王朔:作者生平、代表作《顽主》

  ?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王朔与王朔现象。

  第八课

  朦胧诗

  朦胧诗:概念##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作品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代表作:顾城《远和近》、北岛《回答》、舒婷《神女峰》。

  舒婷

  《致橡树》、《神女峰》#顾城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远和近》:艺术手法##1、象征手法的运用。

  内涵的多面,源于象征,象征与比喻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多义而模糊不确定的。

  作品的云,既可作具体之云,又可解为大自然,也可认为是自由、理想之象征。

  2、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对比反差带来了节奏的美感。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九课

  余华

  ?作者生平

  作者派别:先锋派

  ?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活着》被看作余华从先锋走向世俗后的代表作,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分量最重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是他成为一位成熟小说家的重要标志。#?作品分析:

  第十课

  王小波

  王小波:背景介绍

  ?主要作品介绍

  散文:《我的精神家园》#?小说:时代三部曲:《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艺术分析###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答: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猪一向被视作胡吃闷睡、少心没肺、任人宰割、供人啖食者流,其命运千百年来已经注定,其“本质”早被论定。然而,作者也许是从其下乡时的所见或所闻中引申,也许是“无中生有”想象而得,不论如何,从“常识”、“常理”中,发掘出这样一位不同于流俗、不宥于成规的“反潮流”者,而赋予其英雄般的壮举,进而引入对人事世事的思考,确是王小波的一大成功。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答: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文章以一只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相当多的时候,却于此浑然不觉,安然处之。觉悟者们也许会鄙夷说,这不是相当于大多数“猪”的生活吗?而小波,却隆重推出一只猪,一只敢于狂奔的猪、一只终于长出獠牙的猪。它的鸣叫,惊醒了我们,它的潇洒,它的冷静,它的警惕,比照出我们的浑浑噩噩、躁动不宁,却惘然无知。

  第十一课

  寻根文学与先锋派小说

  ?1.寻根文学

  ?概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背景

  ?流派——乡野文化寻根和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与作品

  ?《芙蓉镇》古华

  #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莫言

  #

  《那五》邓友梅

  ?2.先锋小说

  ?概念、艺术表现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的小说作品,它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1、小说叙事方式的革命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使用无叙事手法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产生了似真似幻的叙事效果。代表作品:《冈底斯的诱惑》

  2、小说的语言的实验

  孙甘露是小说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他致力于小说语言诗化探索。代表作品:《信使之函》

  3、小说对于生存状态的表现

  余华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和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代表作品:《现实一种》

  ?第十二课

  戏剧电影文学

  ?第五代导演:

  陈凯歌:《黄土地》

  标志着第五代导演崛起。#?张艺谋:《红高粱》#?冯小刚:中国贺岁片之父《甲方乙方》、《大腕》

  ?海岩:作品介绍

  第十三课

  女性作家

  ?女性文学:概念、文学的特征

  ##女性文学:以性别身份对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的一种界定,以此与男性作家作一个简单的划分。第一次出现“女性文学”这个词,是在19世纪末20世界初的思想运动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而不注重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文化的复杂关系。

  特征:一是更强的性别意识。注重性别意识,强化女性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人化写作。如陈染《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二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明显豁达地表现女性自我的生命体验及女性本体欲望。把“我”推向前台,以个人化、私语化的写作对抗宏大叙事。个人经验、个人记忆成为女性作家书写的中心,如池莉作品《生活秀》、《来来往往》。

  ?作家作品

  ?陈染、王安忆

  ?第十四课

  散文

  巴金、余秋雨

  ?巴金

  生平:

  ?代表作品:

  ?《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余秋雨:《千年一叹》

  、《文化苦旅》、《借我一生》

  #

  ?作品特色:

  第十五课

  女性作家——铁凝

  ?铁凝代表作:

  ?《永远有多远》白大省

  #、《哦,香雪》香雪、《大浴女》尹小跳;

  ?铁凝作品中彰显的女性意识:###

  “女性永远是铁凝关注的主题”,铁凝想要展示的是人的本来面目,就像她所说的“文学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铁凝的作品展示出,女性生存的首要前提是找回女性自身,对性别的重新定位是为了恢复被男性世界所遮蔽和毁灭的那部分自我,只有明确了主体的指向,才能探讨其生存的意旨。

  一、人性的弱点使女性陷入生存困境

  (10分)

  在《永远有多远》中,塑造了一个仁义善良的女性形象白大省,小说讲述了白大省和几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她有着扭曲的择偶标准—“选择一个我爱他比他爱我更多的人”,在她的意识里,似乎自己就是为了给别人付出而活的。在白大省内心的深处,是渴望与异性建立密切关系并得到真爱的,但她却总是在爱情的梦想中受伤,尔后自我疗伤,继续向往新的生活,在小说的最后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呐喊“永远有多远”,以发泄自己的矛盾和困惑。

  二、探索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10分)

  1、女性的觉醒意识

  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觉醒,是通过身体的觉醒和欲望的萌动来实现的。《玫瑰门》中,铁凝以女性式思维和意识,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示了三代女人—外婆司漪纹、舅妈竹西和外孙女苏眉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和走向自我解放的诉求,以及成长过程中极其微妙的思想、心理的变化发展和感悟。作者通过竹西对自己身体坦率的认同,向苏眉展示了女性的生命意识。女性身体的觉醒“标志了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的重新设定”。

  2、追求灵魂的解放

  《大浴女》中的小跳,生活在痛苦之中,这种心灵的煎熬是她觉醒的起点。尹小跳的成长在于她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以自我牺牲来获得灵魂的解脱,面对深深的罪恶,她也深深的忏悔着。因此,有人说“大浴女”就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风浪中,道德对一个充满欲望的女人的净化与洗礼”

  “女性因其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独立而人格日益成熟和完美,她们对爱情的要求也更具现代性”。这样她的内心才能平静,最终走向美丽的花园。“真正的高标准的美是正视生活和人的一切复杂、艰巨性的美”。作为一位女作家,铁凝对女性一直倾着无比的关爱,她的作品往往以对女性生命的关爱和深刻的忧患意识为主体精神,以女性的思方式展示女性矛盾与困境,揭示和反思女性的生命意义和生存状态。

  第十六课

  伤痕文学

  ?一、思想解放潮流

  ?现代派

  ?二、五六十年代高度选择性

  ?三、文革期间自我封闭

  ?四、80年代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五、文学与市场经济

  ?大众文化走向中心,纯文学和精英文学逐步边缘化

  伤痕文学:概念、由来##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

  王蒙、贾平凹、张贤亮作家作品

  第十七课中国先锋话剧

  ?中国实验先锋话剧:概念

  ?导演、编剧、主要作品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魏明伦《潘金莲》

  作品分析:

  第十八课

  毕飞宇、阿来、陈忠实

  ?毕飞宇:《青衣》故事梗概、小说分析、梗概(扮演嫦娥的京剧演员的故事)、主人筱燕秋#?阿来:《尘埃落定》故事梗概、小说分析、主人公#?陈忠实:《白鹿原》#第十九课

  江西作家群

  ?江西女性作家

  ?传记作家胡辛:《张爱玲传奇》#、《蔷薇雨》等作品分析

  ?温燕霞:《夜如年》具有文学意义的女性性心理描写

  第二十课

  杨绛散文

  ?作者生平

  ?散文作品《我们仨》、《干校六记》#?散文作品特色分析

  ?小说《洗澡》故事梗概、主人公

  #姚宓

  第二十一课

  十七年小说

  英雄史诗

  ?一、50、60年代小说概况

  ?(一)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二)创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三)创作成就

  ?(四)本阶段文学的缺限

  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梁斌

  :《红旗谱》

  以英雄主义的共性特点和传奇性、民族性的个性特点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杨沫:《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作品简介

  #第二十二课

  十七年诗歌

  ?一、概述

  ?50代前期的诗歌具有两大主题

  ?和平与建设

  ?二、抒情诗代表诗人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公刘、郭沫若

  第二十三课

  十七年戏剧

  ?1、当代戏曲改革

  2、第四种剧本和代表作品##从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主要体现在:一、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

  二、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剧本《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等。这个时期,话剧创作辉煌的潮头是老舍的《茶馆》的出现。

  ?主要作家作品:

  ?老舍《茶馆》

  ?田汉《关汉卿》艺术特色

  ?第二十四课

  电影文学改编

  ?夏衍生平

  ?话剧创作特点

  ?将柔石的小说作品《二月》改编成电影剧本《早春二月》#?改编过矛盾的《春蚕》、《林家铺子》;鲁迅的《祝福》#;

  ?陈白尘生平

  ?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改编成电影剧本

  第二十五课

  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概念、内容

  ##革命样板戏是文革十年间最重要的文艺现象,“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有8个,它们是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剧情梗概、主要人物

  ?著名唱段:

  ?1.“智斗”——《沙家浜》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

  #?2.“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红灯记》李铁梅

  、李玉和、李奶奶

  ?3.“打虎上山”——《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座山雕

  第二十六课

  十七年散文

  ?第一阶段:

  1949年-1956年

  第二阶段:

  1957年-1966年

  ?成绩、缺陷、特色

  ?代表作家及作品

  ?杨朔、秦牧、刘白羽、魏巍

  第二十七课

  新生活农村小说

  ?新农村小说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周立波《山乡巨变》

  ?作家作品介绍

篇二:台北人的故事是真的吗

  

  《氓》:上古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周彬彬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8(000)00【总页数】4页(P48-51)

  【作

  者】周彬彬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氓》出自《诗经·卫风》,是一首上古时代的民间诗歌。《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回忆甜蜜的恋爱生活以及婚后痛苦的遭遇,直率真切地述说了自己的情变经历和体验,是一幅展现千年前古人感情世界的生动画卷。这首长诗入选了苏教版、人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

  对于《氓》的解读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简单的说,就是赞美《氓》的女主人公迷途知返、回归正道,讽刺当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的社会背景,并且希冀天下君臣、男女能知礼义而避免悲剧。这一主旨显然带有浓烈的教化色彩,符合《诗经》“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定位。更常见的说法是把《氓》看作一首弃妇诗。《礼记·昏义》上记载“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诗经·齐风》也提到“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女主人公在“子无良媒”的情况下,不顾礼义,与“氓”私定终身,这直接导致了始乱终弃的婚姻悲剧。欧阳修认为,此诗所述是“女被弃逐怨悔而追序与男相得之初殷勤之笃而责其终始弃背之辞”(《诗本义》卷三)。朱熹则做出了“淫妇说”的解读:“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总的来说,读者大多同情和肯定诗中的女主人公,认为她痴情、勤劳、忠贞、坚强;而对“氓”的态度多为否定和批判,并扣上了道貌岸然、见异思迁的帽子。《氓》俨然成了一个“痴情女薄情汉”的文学原型。

  笔者认为,上述解读有其合理之处,但也不免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势,过于“入乎其内”,未能从更高的角度去感受这首诗歌抽象的形而上意义及其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洞悉。笔者在研读文本和各家观点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赋予《氓》新的内涵。《氓》实际上是一曲上古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文本中桑叶、淇水乃至称谓的变化都证明了一段感情的消亡,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段历史的叙述者只有一方,“片面之词”难免会有主观之嫌;消亡的不仅是婚姻,更是一切罗曼蒂克的美好事物,似水年华一去不返,这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即便“往者不可谏”,结局也落得惨淡,但女主人公的痴情、炽热,甚至有几分非理性的耽溺,都是崇尚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倍加珍贵的姿态。

  一、消亡史的真实与复杂

  《氓》距今2700余年,诗中的女主人公用追忆的口吻和沉痛的语气,向千百年来的读者讲述了一段感情的凋零与消亡。诗中有几处细节特别值得考究,如桑叶、淇水和称谓的变化。从这些文本提供的“证据”中,我们能真切地感知到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从而对这段消亡史产生心灵维度上的感同身受。

  文本选择了桑叶这一意象来展现女主人公婚前和婚后生活的迥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还没落的时候,枝叶繁茂,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象征着女主人公沉浸于恋爱的甜蜜美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到桑叶飘落,则是一片枯

  黄垂死的场景。这与女主人公嫁给“氓”后的婚姻生活形成了同构。夙兴夜寐,靡室操劳,女主人公如同陨落的桑叶,容颜衰老,不复当年的润泽。其实,桑叶的繁茂与陨落是极为正常的自然现象,本来不具有特殊的象征含义,但女主人公把自己的经历与情感投射到桑叶上,达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效果,景随情迁,桑叶之兴衰成为女主人公情感的外化载体。同时,桑叶这一意象的选择也极为符合女主人公劳作的身份特征,与开篇“抱布贸丝”遥相呼应。

  除了桑叶,文中多次出现的淇水也是感情消亡的明证。如果以淇水为关键词,重新梳理诗歌脉络,《氓》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四渡淇水”的故事,在这四次渡水的路途中,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的心境也有了天翻地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此时女主人公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之中,和“氓”难舍难分,不顾路途遥远,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恋人之间的缠绵悱恻可见一斑,我们甚至能想象出二人一步三回头、执手相看泪眼的画面。淇水不仅是他们爱情的发生地,也是一个见证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淇水,但根据前文可以推知,女主人公和“氓”结婚之日从娘家到新家需要再渡淇水。虽然“氓”没有“良媒”,也拿不出像样的彩礼,但是深厚、炽热的感情让女主人公无法再等待,加上“氓”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那就结为夫妇厮守终生吧。事实上,即便卦象的预兆不吉利,想必女主人公也不会放在心上,在感情面前理智总是溃不成军。成婚之日,坐在爱人的车上渡过淇水,女主人心中一定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与无限憧憬。“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婚后生活和女主人公的想象完全不同,不仅日夜劳作,“氓”的态度也变得暴戾,女主人公伤心欲绝,只能“躬自悼矣”。根据下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以推知,女主人公此时正渡过淇水回娘家。试想,往日在淇水许下的山盟海誓还萦绕在耳畔,那些幸福的期盼还历历在目,可天不遂人愿,故地重游,昔日的欢乐和坚定已经消失了,只有悲戚

  之感如影随形。淇水不仅溅湿了车幔,更打湿了女主人公的心。记忆变得湿漉漉和沉重,无奈、心酸、悲愤一齐涌上心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可是“氓”的所作所为却超越了我可以忍受的界限。我们仿佛看见女主人公独自一人坐在淇水旁边,既回想起“总角之宴,言笑宴宴”的过往,又以一种决绝的姿态表示:“亦已焉哉。”既然你变了心,违背了誓言,那就算了吧。爱恨交织的情感在淇水中酝酿、荡漾开来,这段感情的消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

  人称称谓的改变也是《氓》中表现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一大证据,不过,这一证据隐藏得比较深,如果读者不留心或者没有意识,就容易从文本表面滑过。钱钟书曾经在《管锥编》中说:“称谓不一,非漫与也。”①我们不妨找出《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几次称谓,从中揣摩意图。开篇用“氓”来指称丈夫,至少一个客观的称呼,没有多少感情色彩。当回忆起恋爱往事时,女主人公改用了“子”,显得情意绵绵、温馨甜蜜。到了第二章,“尔”的称呼拉近了二人的距离,更加深了二人的感情。当婚后生活不如意,女主人公对整个男性群体表达了失望:“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主人公用“士”这一称谓感叹道: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而到了最后一章,女主人公叙述中对男子的称呼再次转变,由“士”转向“尔”。既然决定一刀两断,为何不继续用更显梳理的“士”呢?有研究者认为,“尔”恰恰表现出女主人公微妙的感情,“有对男子失望幽怨,期望那个‘尔’回心转意而不得之伤;更有并不能真正把男子放下,当作常人之‘士’待之的未了真情。”②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消亡史确实百转千回,从两心相许、甜蜜恋爱,到结婚度日、一刀两断的全过程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心有戚戚焉”,产生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共鸣,将无限的同情寄寓在女主人公身上。但一次好的文学批评不仅要

  “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既要像普通读者一样沉浸其中,又要有研究者冷静、客观的批判眼光。其实,从本质上说,《氓》讲述的是一场家庭矛盾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俗语在此处依然适用。作为审判者的“氓”是缺席的,处于失语的状态,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和解释。所有叙述都是由女主人公一人完成的,“难免存在着朝向利己的一面进行‘善’的夸张,朝向损他的一面进行‘恶’的放大的特性”③,一面之词的可信度是值得商榷的。此外,作为一首叙事诗,《氓》中只有前两章在进行纯粹的叙事,绝大多数篇幅都在抒发对婚姻的怨叹,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也可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即“‘有意地’向抒情化叙述偏移”。④这一特点不禁让我们怀疑,是否女主人公只是在自叙其事,自叙其理呢?真实的情况是否和文本的叙述有所偏离呢?试想,如果话语权不再被女人公垄断,“氓”也有机会来述说,是否会形成一种复调的变奏呢?婚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以为的真相也未必是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公和“氓”的感情的确消亡了,但消亡的原因真的是“氓”造成的吗?更准确的说,真是仅仅是“氓”一人造成的吗?从文本中,我们无从得知,但在现实生活中,恐怕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因素在影响着婚姻状态。一段历史往往由史实和史论两个方面组成,我们越想理解和还原历史的原貌,就越不要轻易地使用草率的道德标签。在这段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真实与复杂并存,带有偏见和预设性的道德审判很容易让“氓”背上一口黑锅,也让读者蹈向无知和片面。

  二、何物消亡?不止是婚姻

  王国维曾做《浣溪沙》:本事新词定有无。这般绮语太胡卢。灯前肠断为谁书。隐几窥君新制作,背灯数妾旧欢娱。区区情事总难符。叶嘉莹认为,“本事”其实是在给读者一个感发的机会,《浣溪沙》既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感情,女子窥不到男子写的是什么;也可以上升到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展现词的美感。从这个角度延伸而去,《氓》的“本事”是讲感情的消亡,但也可以升华到一切含有罗曼蒂克色

  彩的美好事物的消亡。

  如果我们从哲学角度来欣赏这首诗歌,不免会惊讶于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洞悉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在红尘浊世里,人类把爱情当作唯一的救赎,尤其是在困苦迷茫之时,更倾向于把感情当做日常生活中的永无岛,获得暂时的庇护。但是,爱情并不能承担起这一重任,它不是岛屿,更像是一叶扁舟。在时间长河面前,爱情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摆渡人。于是,我们看到《氓》中的女主人公伫立在淇水边,她望着流逝的河水出神,任凭吟唱的曲调回荡在卫地的原野上。在这份曲调中,也许有往日的欢欣和幸福,也许有哀怨和悲苦,也许有不甘和愤懑,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落寞与哀伤。当爱已成往事,往昔的流金岁月也随之消亡了。

  “《氓》中女子爱情的破灭恰恰逼视出一个人类永恒的困惑: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消逝?”⑤人的一生是时间性的存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同流水,一去不返。人类可以战胜一切却不可能战胜时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抵不过时间的洪流,如同指缝间留不住的沙,终将走向衰落和灭亡。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这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是最真实最残酷的真理,也是文学的永恒母题。《台北人》里扑面而来的今昔之感、《追忆似水年华》的淡淡哀愁,以及更多姿态的书写,都让我们触目惊心,却只能留下一声叹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王侯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无论多么伟大的功业,都会烟消云散,我们应当凭借什么力量与这残酷人间抗衡?这是《氓》中女主人公留给我们的迷思。

  三、消亡之姿:痴情与永恒

  我们惊讶地发现,从春秋时期至今,物质世界日新月异,然而精神世界却几乎没什么差异。今人和古人共享同样的喜怒哀乐,关于爱情、婚姻的故事仍然在千万次地重复着。这也是《氓》的魅力所在。这个两千余年前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中持续不断地给予后人经验、教训抑或启迪。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论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时,引用斯达尔夫人之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氓》用一个女子自诉身世遭遇和婚姻悲剧的故事,“旨在告诫人们要做到戒痴、戒耽、戒悼的‘三戒’,表现妇女的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⑥,启迪后人要理性、冷静地对待爱情和婚姻,不要盲目沉溺和心存幻想。入选教材供中学生学习后,这种倾向的解读更为常见。

  这种解读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似乎也有几分以今论古的色彩。《氓》的产生和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都有密切关系,也为我们留下了考查当时民情风俗的宝贵资料。如果用当今独立女性的标准去要求女主人公,实在是强人所难,无视历史了。当笔者易地而处,试图贴近女主人公的内心,并将这个故事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时,笔者被女主人公的痴情、炽热和浓烈的姿态深深打动。在崇尚中庸的传统文化中,这份蹈死不顾、飞蛾扑火的疯狂直击心灵。

  相比于精致典雅的精英文学,民间文学充满了质朴而强大的生命力。《诗经》中就洋溢着野性、活力和生命的欢愉。《氓》中的女主人公虽然遭遇了情变,但她的情感和性格不是模糊的、暧昧不明的、有所保留的,而是清晰的、坚定的、毫无掩饰的。试看全诗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主人公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娇小姐,而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情中人。她登上那倒塌的墙四处张望着,没看见情郎,眼泪簌簌地掉下来,一旦见到了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载笑载言”,说说笑笑。起伏的情绪是她生命力的表征,是生命意识的外露。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

  绵绵爱意打动人心,而诀别之际,当初花前月下的恩爱情景浮现在眼前,女主人公的内心爱之深,恨之切,难以割舍的爱恋与冷静果断的态度缠绕在一起。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汉乐府诗: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同样是描写感情纠葛,汉乐府中的女主人公起初,因思人而爱物;当发现爱人有他心后,怒火中烧,恨人而毁物;继而发誓决裂,“勿复相思”,这种“望之深,怨之切”的微妙心理和《氓》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明白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要理智,要克制,但我们依然歌颂这种非理性的炽热。在爱的国度里,疏离淡漠是最大的罪过。即便感情终将消亡,但痴情成就的永恒动人心魄。

  笔者认为,《氓》入选教材供中学生学习,不是教学生如何谈情说爱,而是希望学生能理解爱情婚姻的变数和复杂性,洞悉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懂得珍惜尚未消亡的美好事物,在文学世界中感受现实生活难以实践的炽热追逐。爱与被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这曲罗曼蒂克消亡史蕴含着抽象的、形而上的、普世的意义,虽然有千年的时空距离,却与读者只有一纸之隔。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①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56页。

  ②刘贵霞.《从人称词看〈氓〉的感情主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第28期。

  ③刘祥.《那一口两千七百岁的黑锅——关于〈氓〉人物形象及主题意义的再认识》,《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3期。

  ④裴莉.《〈氓〉的叙事与戏剧性想象》,《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

  ⑤方超群.《用心专者怨必深”——〈氓〉的另一种解读》,《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第1期。

  ⑥苏秀扬.《〈卫风·氓〉的“三戒”》,《语文月刊》,2017年第2期。

推荐访问:台北人的故事是真的吗 台北人 故事

热门文章

2022年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开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主要是对相关事项和任务进行明确,对深化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推进。刚才,市财政局解读了相关文件,详细阐述了文件的制定背景

2022年度在专项民主监督专题协商会上发言

*部长、*市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面请允许我代表致公党市委报告一下2021年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情况。2021年,致公党市委根据中共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相关文件规定的各项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更可

2022年流调溯源培训专班开班仪式主持词

大家上午好!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经县委政府同意,我们举办本次流调溯源专班培训班,目的就是通过培训和考核,充实流调人员的业务知识,提升流调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流调队伍的协调联动、快速反应能力,进一

2022年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次会议上讲话(精选文档)

这次会议是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产生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立规矩,审议通过了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职规范,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进一步在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轨道上运行;二是搞任免,依照法定程序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谱写人大工作新篇章——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汇报(2022年)

回眸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与市委同向、与人民同心、与代表同行、与时代同步的理念,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满意答卷

市委书记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讲话(全文)

各位委员、同志们:政协*市委员会十四届五次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凝心聚力、共商大计的盛会,是鼓舞斗志、团结奋进的大会。我代表中共*市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

2023年国家公祭日主题演讲稿13篇

2023年国家公祭日主题演讲稿13篇党课讲稿:牢记“三个务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不忘初心、牢

2022年关于县“三春”生产开展情况报告(2022年)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三农”工作,确保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为顺利完成全年农业农村重点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现将我县2022年“三春”生产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

在全县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讲话【精选推荐】

同志们:在我县奋力冲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县第三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这对于激发全县广大干部职工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扎实工作,创先争优,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更

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县经验材料(完整)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要求,按照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县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学习宣传”的三轮驱动措施,有力推动了全县创建工作的顺利

在全省农村户厕问题整改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视频会上讲话(完整文档)

一、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效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革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舆论密切关注。近年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农村厕所

2022年天天金句(4月13日)(完整)

1 在攻坚克难中逐梦笃行,在开拓进取中勇毅奋斗。2 勇当改革发展助推器、下足履职为民真功夫、强化民主监督钉钉子、打好协商议政组合拳。3 忠诚使命的坚定信仰、求是挺进的奋斗姿态、植根人民的崇高情怀。4